第1o6章 典籍的归宿 隐藏与保存(第2页)


    表示惊讶,只是默默地打开了寺庙后院一个极其隐蔽的、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的干燥地窖。
    这个地窖虽然不大,但足够深邃,且通风良好,是藏匿这些珍贵典籍的绝佳场所。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天,我们所有人,包括蔡琰姑娘和她的侍女,都投入到了紧张而细致的整理和封存工作中。
    清点与登记:蔡琰以她惊人的记忆力和专业素养,主导了清点工作。
    她将每一捆竹简、每一卷帛书、每一册纸卷都仔细核对、登记,标注其内容、版本和重要等级。
    虽然在撤离途中有所损失,但看到那些最重要的史书原稿、律法典籍、地图黄册、以及诸子百家孤本都安然无恙时,她苍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自内心的、如释重负的笑容。
    防潮与防蛀:山中湿气较重,为了保护这些脆弱的文物,我们想尽了办法。
    用油布将典籍层层包裹,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木箱中,箱内还放置了石灰、木炭等吸湿材料,以及一些具有驱虫效果的草药(这还是蔡琰想到的办法)。
    封存与伪装:我们将装好典籍的木箱,小心翼翼地搬入地窖深处,堆放整齐。
    然后,在地窖入口处,用杂草、柴火、甚至一些破旧的农具进行了伪装,从外面看,根本不会现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地窖。
    当最后一箱典籍被妥善封存好,地窖入口被重新伪装完毕后,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    虽然洛阳化为焦土,无数生灵涂炭,但至少……我们成功了!
    我们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、与烈火的搏斗中,抢救下了华夏文明最宝贵的一部分火种!
    我粗略估算了一下,经过我们的努力,兰台、石室、东观等国家典籍库中,至少有五到六成的精华部分,得以幸存!
    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史书原稿、律法典章、地图户籍,以及许多可能在历史上失传的孤本秘籍!
    这与历史上董卓迁都(或李傕郭汜之乱)后,国家典籍几乎损失殆尽、十不存一二的惨状相比,无疑是一个足以改变未来的、巨大的历史转折!
    我完成了我对自己的承诺,也算没有辜负王允司徒最后的那份(虽然有限的)授权。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这些保存下来的典籍,将成为未来重建秩序、复兴文化的无价之宝,也将是我未来展自身势力、培养人才、推行改革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!
    站在寂静的山间寺庙中,听着远处山风的呼啸,望着身边这些饱经风霜、却眼神坚定的同伴,特别是那位虽然疲惫不堪、却依旧守护在典籍旁的蔡琰姑娘,我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
    劫后余生的庆幸,痛失同伴的悲伤,守护文明的自豪,以及……对未来道路的重新思考。
    洛阳的惊雷,以最惨烈的方式落下了帷幕。
    但新的篇章,才刚刚开始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