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9章 密令初传暗潮涌动


    夜已深沉。
    我独自坐在书房之中,窗外是沉睡的徐州城,月光如水银泻地,勾勒出屋檐和街巷的轮廓。
    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白日里议事厅中激辩的气息——那些关于去留、关于存亡、关于不舍与决绝的言语,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余波至今未平。
    最终,南迁荆州的决策,在我的力主和反复剖析利害之下,艰难地得到了主公(刘备)的认可。
    然而,这认可背后隐藏的沉重与无奈,我感同身受。
    放弃徐州,这片我们付出无数心血、赢得民心依附的土地,无异于壮士断腕。
    主公的仁德之心,让他对这片土地和百姓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。
    若非曹操一统北方、大军随时可能南下的灭顶之灾迫在眉睫,若非我以详尽的情报(自然是经过精心处理和包装,隐去了玄镜台的痕迹)和越这个时代的战略推演反复论证,恐怕这个决策还要拖延许久,直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    我知道,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。
    它意味着暂时放弃“匡扶汉室于中原”
    的理想表象,意味着可能要面对“背弃徐州百姓”
    的非议,意味着前路将踏入刘表治下那片暗流汹涌、龙盘虎踞的荆襄之地,寄人篱下,步步惊心。
    肩上扛起的,不仅仅是数万将士和家眷的性命,更是主公的信任,以及我自己心中那个更为宏大、却绝不能宣之于口的最终目标。
    责任重逾泰山。
    我闭上眼睛,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从决策已定的情绪中抽离出来,转而投入到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执行层面。
    脑海中,一幅庞大而精密的蓝图开始缓缓铺开,每一个细节都在反复推敲、模拟。
    战略转移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如登天。
    这绝不仅仅是带着一支军队换个地方驻扎那么简单。
    我们需要转移的,是“核心”
    ——是经过战火考验、忠诚可靠的骨干士兵,是掌握着我从后世记忆碎片中艰难复现、并在这个时代条件下改良出来的各种技术的工匠及其家人,是崇文馆里那些费尽心力抢救、整理出来的珍贵典籍和初步的“格物”
    研究图纸,是糜家利用商业网络为我们积攒、也关系到未来立足之本的秘密财富,更是我们这个小团体赖以生存和展的组织基础与核心人才。
    这一切,都必须在曹操的眼皮底下,在徐州城内外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,悄无声息地完成。
    一旦走漏风声,引来曹军主力的围追堵截,或是激起城内不必要的动荡,后果不堪设想。
    “隐秘”
    与“神”
    ,将是这次行动成功的唯二法门。
    而要做到这两点,就必须采取虚实结合、明暗交织的策略。
    一个在脑海中盘旋已久、借鉴了古人智慧的计策逐渐清晰起来——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
    。
    “明修栈道”
    ,就是要公开层面,我们要做出死守徐州的姿态。
    不仅要继续,甚至要大张旗鼓地加固城防,整训兵马,增派斥候,让所有人都相信,我们决心与徐州共存亡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